晨雾如淡墨,将榆关的青砖城墙晕成青灰色。哈桑趴在关隘西侧的山岗上,手里握着张三新改良的 “双筒望远镜”—— 琉璃镜片经过反复打磨,清晰度比之前提升一倍,能看清城墙上辽军的甲胄纹路。按王晏之的指令,他要带着五十名斥候,摸清榆关的最新布防,为开春后的攻坚做准备。
“将军,辽军在关墙上加了‘狼牙拍。” 身旁的斥候低声汇报,手指向城头 —— 晨雾中,数十块布满尖钉的木板悬挂在垛口旁,用铁链固定,这是辽军从宋军《武经总要》中学来的守城器械,一旦有敌军攀城,松开铁链就能砸伤士兵。哈桑点头,在羊皮图上画下 “狼牙拍” 的位置,又标注 “每五十步一架,共三十架”,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在晨雾中格外清晰。
顺着望远镜的视野往下看,榆关的护城河宽三丈、深两丈,水面结着薄冰,冰面下隐约能看到 “暗桩”—— 辽军在河底插了密密麻麻的铁尖木桩,防止宋军涉水攻城。关前的空地上,新挖的 “陷马坑” 呈 “梅花状” 分布,坑底铺着碎石,上面盖着干草和薄冰,不仔细看根本察觉不到。“这些防御比布防图上多了三成,” 哈桑皱眉,“耶律烈果然提前加固了关隘。”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关后的 “粮道” 上 —— 一队辽军粮车正缓缓入关,约二十辆,护卫骑兵有五十人,马鞍旁挂着弯刀和弓箭。哈桑立刻让斥候记录:“每日辰时,辽军粮车入关,护卫五十骑,路线沿榆关东侧的‘沙河南岸行进。” 这是重要的情报 —— 若能截断粮道,榆关的辽军撑不了一个月。
侦查至午时,哈桑带着斥候悄悄撤离山岗,沿着原路返回。路过沙河时,他特意让士兵测量水深:“此处水深五尺,冰层薄,开春后可涉水绕后。” 还让人取了水样,装在陶瓶里 —— 回去后要让张三检测水质,若适合饮用,开春后攻城时就能减少后勤压力。
蓟州城内的工匠作坊里,张三正带着二十名工匠,改良 “撞车” 的冲头。原来的冲头是实心熟铁,重量大却冲击力不足,现在要改成 “空心尖锥状”,内部填充铅块,既减轻重量,又能增强破城力度。“再把冲头的尖端磨锋利些,” 张三拿着铁锤,亲自敲打铁坯,火星溅在地上,与工匠们的敲打声交织成节奏,“榆关的城门是榆木包铁,普通撞车根本撞不开,得靠这改良冲头。”
“张师傅,‘飞天梯的滑轮做好了。” 一名工匠举着新制的木滑轮跑来。这是张三按北宋 “攻城器械图” 设计的新型攀城工具,梯身用槐木制成,顶端装着带铁钩的滑轮,能勾住城头垛口,士兵们可踩着梯阶快速攀城,比传统攻城梯节省一半时间。张三接过滑轮,安装在梯身上,拉动绳索测试:“再加固一下梯身的榫卯,别攀到一半断了。”
王晏之走进作坊时,正看到工匠们在组装 “回回炮”。这是从辽军手里缴获的配重式投石机,张三将炮架的木柱换成 “枣木”,配重箱里加了 “活门”—— 可根据目标距离调整配重石块的数量,射程能从三百步提升到四百步。“大人,这改良后的回回炮,能把五十斤的炮石扔到榆关城头,” 张三指着炮架,“还能抛‘火油弹,点燃后能烧着城头的狼牙拍。”
王晏之点头,拿起一枚 “火油弹”—— 陶制外壳,里面装着火油和硫磺,引信是浸过桐油的麻绳。“开春攻城时,先用回回炮抛火油弹,烧掉狼牙拍和城头的防御器械,再用撞车破城门,飞天梯攀城,” 他指着作坊外的演练场,“明天开始,让士兵们用仿制的榆关模型,演练攻城战术,熟悉新器械。”
午间的日头正烈,蓟州城外的垦荒田里,王阿福正帮着老农播种耐盐禾。他从泗州运来的 “改良禾种”,经过李四的培育,抗寒能力比之前强,能在开春提前半个月播种。“阿福,这新种子真能提前发芽?” 老农握着禾种,有些怀疑。王阿福笑着点头,从怀里掏出 “育苗手册”:“李师傅说,把种子泡在温水里半个时辰,再播种,五天就能发芽,比旧种子快三天。”
&n
第452章 榆关侦防与器械改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