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的优势。
有人家试图联合起来抗议,却发现能找事的渠道早已定死,朝廷要修运河,是为民生计,合理且合法,而且还给了超额的赔偿,谁站出来强硬对抗,不仅可能鸡飞蛋打,还会担上阻挠国家大计的罪名。
更有些家族内部,因对置换地块的意见不一,有人倾向于领取部分现银,有人想要全部置换山地,竟然先自家争执起来,裂痕暗生。
朝廷这边则是动作迅速,先是派了官员前来,不光是协助更换办理地契,还免费丈量新田,厘清界碑等事项,既快刀斩乱麻,又将既定事实敲定。
而在整个过程中,那些被刻意分散的土地,又穿插了当地小地主或自耕农的田地,最终呈交错相邻状,这也能有效减少大族重新兼并和强占土地的现象。
对于过于冥顽不灵者,时报就派上了用处。
哪个州府的工事不利,因何不利,是哪家不愿意置换土地,阻碍了国计民生的大事,只顾自己,上不听朝廷,下不关心民众,报纸上写的一清二楚。
用不了两期时报,这些大族就疲软了,实在是受不住口诛笔伐,门口天天有人扔烂菜叶,不如就顺了朝廷的意。
这期间,那些随着宗室郡主和郡王们出去打地盘的,也都纷纷给家中写信,有劝慰的,也有分族后搬迁到新地方的,树大分枝,散落到了各地。
如此种种举措之下,那些盘踞地方多年的大族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被长安借助河道工程无声无息地瓦解了。
这些大族就像是被堤坝强行分开的洪水,再也难以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势力。
而高度集中的土地被打散,经济基础就会动摇,影响力自然随之减弱,难以再形成威胁中央集权的地方豪强,也就不会成为未来社会变革,走向共和的最终阻碍。
长安心里明白,这里的技术不能被突然拔高,因为社会的发展是有滞后性的,一旦社会制度和生产力,超过社会经济的发展太多,就会造成不稳定,所以这几十年来她一直在力主发展民生经济。
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又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当生产力的洪流不断奔涌,必会将生产关系推至革新的临界之处,一场顺应时势的深刻变革,便已如箭在弦,大势所趋。
发财:“长安,你可真棒!”
长安逗它:“棒在哪儿?”
发财:“棒就棒在,你从来没有走空一步,当初你种下的每一粒种子,如今都长成了大树。”
长安躺在摇椅上:“还不够,这棵大树还不够大。”
再等二十年左右,当清波流淌连通南北西东,滋养万里沃野之时,那些曾因河道拐弯而零落四散的田产,将会无人在意。
因为那时的这里,早已换了人间。
喜欢。
第70章 倾城之恋关我什么事70[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