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晨霜在粮仓的青石板上结了层薄冰,用脚一碾便碎成细碴,发出 “咯吱” 的轻响。陈老汉背着木梯爬上仓顶,揭开半尺见方的观察窗,一股混合着稻壳与干燥气息的暖流扑面而来 —— 这是粮食在低温中呼吸的味道,正如《农政录》“冬储篇” 所记:“仓内暖而不潮,粮实坚而不腐”。他用竹制探子插入粮堆,抽出时谷粒簌簌落下,颗颗饱满,没有受潮结块的迹象,探子末端的棉线依旧洁白,证明仓内湿度适宜。
     “哈桑,把那批新编的谷围搬过来!” 宝儿的声音从仓下传来,她正指挥农妇们给粮仓外围加筑谷围。谷围用当年的新稻草编成,厚实如毯,层层叠叠围在仓壁外侧:“这围子要扎到三尺高,” 她用木槌敲打草捆,让其贴紧仓壁,“比去年的旧草抗寒,能让仓内温度多保两度。” 草围内侧糊着一层掺了麻筋的黄泥,既能防鼠咬,又能隔绝潮气,农妇们边扎边唱着古老的《储粮谣》,歌声在霜气中格外清亮。
     王晏之的幕僚带着账房先生清点入库的新粮,算盘珠子打得噼啪作响。“耐盐禾总计八千六百石,” 账房先生报出数字,笔尖在桑皮纸上划出工整的字迹,“野慈姑折算米粮三千二百石,比去年增产三成七。” 王晏之接过账册,手指点在 “濠州” 一栏:“这里的盐碱地改良成效最显,” 他抬头看向窗外,远处的田野已褪尽金黄,露出褐红的土色,“明年要在泗州依样推广,需提前备好改良用的草木灰和泥炭。”
     正午的日头晒得人脊背发暖,农人们趁着化霜的间隙翻晒粮仓周围的场地。竹耙划过地面,带起藏在石缝里的麦粒,哈桑弯腰捡起,吹掉尘土:“这些散粮要收集起来,” 他将麦粒扔进竹篮,“磨成面能做干粮,一点都不能浪费。” 陈老汉在场地边缘埋下捕鼠夹,夹子上挂着油炸的豆饼:“天越冷,老鼠越爱往粮仓钻,” 他用石块压住夹子边缘,“这法子比养猫管用,一夹一个准。”
     午后的风带着凉意掠过沼泽地,野慈姑的储存地窖里,宝儿正在检查沙藏的球茎。她用手拨开细沙,球茎表皮依旧光滑,没有霉变的斑点:“每半月要翻一次沙,” 她将顶层的球茎挪到底部,“让每个球茎都透气,比闷着强。” 地窖角落堆着新砍的樟树枝,樟木的香气能驱虫,与球茎的清苦气息混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防腐味。温度计显示地窖温度八度,湿度五十度,正是野慈姑越冬的最佳环境。
     农人们趁着晴暖修缮农具,铁匠铺的炉火通红,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传出老远。老铁匠正在给镰刀淬火,烧红的刀刃浸入冷水,发出 “滋啦” 的声响,升起的白雾裹着铁腥味:“这刀要淬三遍火,” 他用铁钳翻动刀刃,“刃口才够硬,开春割稻子不卷刃。” 哈桑帮忙打磨锄头,磨石上的清水被磨出白沫,锄头的刃口渐渐泛起寒光:“磨得像镜子一样,才能省力,” 他举起锄头对着阳光看,刃口的反光刺眼。
     王晏之带着农技师勘察新选的荒地,这片位于楚州东郊的盐碱地长约十里,宽约五里,地面泛着白花花的盐碱,稀疏的茅草枯黄矮小。“按土壤取样来看,” 农技师用手指捻着土块,“表层盐碱度四成,比去年改良的地块稍重,” 他指着远处的河流,“需引河水漫灌洗盐,至少要洗三遍,” 王晏之让人插下竹桩标记灌渠的走向,“渠宽要五尺,深三尺,保证水能漫过整块地。”
     傍晚的天空渐渐阴沉,寒风卷着碎雪粒掠过田野。农人们赶

第404章 冬储细管与新田规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