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的田地,绿油油的禾苗在阳光下格外显眼。“阿福,你说前面的仗打得怎么样了?” 赶车的老农问。王阿福望着远处的烽燧,那里没有烟,心里踏实了些:“李师傅说,哈桑大哥和李二郎都是厉害人,肯定能守住粮车。” 他摸了摸车上的陶瓮,瓮里的慈姑糕硬实得很,“这些糕,要让前线的士兵们吃好,才有力气打辽人。”
     午后的阳光越来越烈,瀛州的第三烽燧旁,张三带着民夫赶来支援。他们带来了新的拒马和草药,还有刚烤好的耐盐禾饼。“张师傅,您怎么来了?” 李二郎迎上去。张三笑着说:“听说你们打了胜仗,来给你们送补给 —— 这饼刚烤好,趁热吃。” 民夫们卸下物资,有的给士兵们递饼,有的帮着修补拒马,粮道上渐渐恢复了生机。
     哈桑站在烽燧旁,点燃了 “平安烟”—— 一缕淡白的烟升向天空,告诉楚州的王晏之,粮道已安全。他望着远处的瀛州城,那里隐约能看到辽军的旗帜:“李二郎,你带五个人,跟着张三师傅去防御堡休整,剩下的人跟我继续护粮 —— 咱们的任务还没完成。” 李二郎应声,他知道,这只是北伐练兵的第一战,后面还有更多的仗要打,更多的粮道要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楚州的书房里,王晏之正在修订《北伐练兵计划》。他在 “粮道兵训练” 旁加了一条:“增加实战演练频次,重点训练缺口封堵和伤员救治。” 又在 “军功记录” 里写下:“李二郎,瀛州护粮战,守粮有功,升粮道兵副队;哈桑,驰援及时,退敌有功,赏银五十两。” 这些记录,将来都是北伐军功集团的基础,每一个立功的士兵,都该被记住。
     傍晚的霞光给瀛州的粮道镀上金边,粮队继续前行,朝着瀛州城的方向。李二郎走在队伍中,手里的短刀已擦干净血迹,腰间的响箭也重新装好。他望着远处的夕阳,心里想着:下次再遇到辽骑,他一定能做得更好,守住更多的粮车,为北伐多尽一份力。
     泗州的运粮队终于抵达瀛州,王阿福将慈姑糕送到哈桑手中。“李师傅让我给您带话,要是还需要慈姑糕,随时派人去泗州,咱们还有很多。” 哈桑接过瓮,打开盖,一股淡淡的米香飘出来:“辛苦你了,王阿福。” 王阿福笑着摇头:“不辛苦,能为北伐出点力,是我的福气。” 他望着远处的粮队,心里想着,将来要是有机会,他也想跟着去前线,看看北方的样子,看看那些被辽人占据的土地。
     深夜的瀛州粮道上,粮车停在临时防御堡内,士兵们围着篝火,吃着慈姑糕,聊着白天的战斗。哈桑和李二郎坐在一旁,研究着粮道的地图,上面用红笔标出了辽军可能袭扰的路段。“明天咱们要经过黑松林,那里易守难攻,得多加小心。” 哈桑指着地图说。李二郎点头:“我会派两个人提前去探路,确保粮道安全。”
     楚州的仓库里,王晏之还在灯下工作。他将瀛州的战报抄录下来,准备送往朝廷,同时让人给受伤的士兵家里送去慰问信和抚恤金。“北伐练兵,不仅要练战力,还要让士兵们安心。” 他对宝儿说,“他们在前线拼命,咱们在后方,就要把他们的家照顾好。” 宝儿点头,手里的笔在账册上快速记录着,每一个字都透着认真 —— 她知道,这些账册,这些记录,都是北伐胜利的基础。
     这一夜,瀛州的防御堡里,篝火通明,士兵们的鼾声、谈话声交织在一起,透着战后的安稳。而远处的辽营里,被击退的辽将正对着地图发脾气,他没想到,北宋的粮道兵,竟然这么难对付。他不知道,在不久的将来,还有更多的北宋士兵,会带着淮西的粮食,带着收复燕云的决心,踏上北方的土地,将他们赶出大宋的疆土。
     天快亮时,瀛州的第一缕阳光照在防御堡上,粮道兵们已收拾好行装,准备继续前行。李二郎走在队伍最前面,手里的长枪握得更紧了,眼神里满是坚定。他知道,北伐练兵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他们守住粮道,守住希望,就一定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
    喜欢。
  

第420章 瀛州烽起与粮道初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