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45章 出游(博物溢彩)[1/2页]

宿缘之命运 归之云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洛城博物馆位于洛龙区聂泰路,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4.2万平方米,地下2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洛城博物馆是地方性历史博物馆 。博物馆设有大型基本陈列“河洛文明”和“珍宝展”“汉唐陶俑展”“唐三彩展”“宫廷文物展”“石刻艺术展”“书画展”六大专题陈列,展览面积1.7万平方米。馆藏文物件/套,其中珍贵文物5428件/套。 博物馆的陈列以河洛文化为主体,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两周和两汉文物为主要内容,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5个陈列室。展出文物1700件,其中一级品有:商周时期的方罍、“王姒”方彝,有组合的西周铅器和多种器形的“原始青瓷”,春秋时期的“齐侯宝盂”,战国时期的金村大鼎和“繁汤之金”剑,西汉的彩绘壶和北魏王侯的仪仗俑以及绚丽多彩的唐三彩等等。
     洛城博物馆原址位于洛南关林,是地市级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暂定关林庙为馆址,关林庙的大殿和厢房辟为展厅。
     博物馆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北临洛浦公园,南接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4.2万平方米,地下2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现有馆藏文物近40万件,可供陈列展览文物约3.5万件。后洛城博物馆负责白马寺的修复并对外开放。白马寺成为博物馆的下属单位。
     洛城博物馆以“鼎立天下”为设计理念, 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整体建筑外观为大鼎造型,以非对称的空间结构为支撑,借鉴园林手法在方形流线的转折位置设置庭院和采光天井,使空间布局达成动态的均衡。
     建筑由主楼和附楼构成,长230米、宽140米,附楼以地景手法再现洛城地理特征,屋顶部分洛城博物馆屋顶按功能划分为13个部分,象征在洛阳建都的13个朝代。屋顶连绵起伏,再现了洛阳历史上作为都城的恢宏气象。屋顶设置不规则的采光孔,同时屋顶的拓扑组合,抽象地表现了河图洛书的意象。南面建有以“河图洛书”为主题的绿化广场 。
     外部建构了大尺度的起伏地形,内部则通过建构相对应的一系列空间的连接来暗示“虚空”的概念主题,并通过屋面开放的13个遗址考古场景的再现,深刻地揭示了洛城这座千年古都的厚重内涵,将场地特质与建筑概念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在都城文化、遗址文化、河洛文化、园林文化、地理形胜等五个方面中表现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特色。
     附楼的形体处理采用地景手法,解决了主体与陪衬的形体关系,形象地再现了洛阳城市选址背负邙山、南望伊阙的地理特征。
     洛阳博物馆设计在空间布局上充分吸收了园林布局手法,结合展览流向设置了不同位置、大小、特色的内庭园和采光天井,使游人在参观中始终保持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洛阳博物馆前的观光塔,仿照武周时的“天枢”而建。八棱柱高39米,观光塔顶部雕塑4条站立的龙高9.5米,龙托起的“火珠”直径3.9米,龙和“火珠”均为铜制品。
     天枢,是武则天纪功柱。寓意“天下中枢”,乃武周盛世的标志、世界中心的象征。位居世界三大纪功柱(武周王朝天枢、罗马图拉真纪功柱、印度阿育王石柱)之首。全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标志着古代国际地位达到顶峰,是武周帝国屹立于世界之巅,统领万国、协和万邦的见证。长寿三年八月,世界各国元首在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憾等人的号召下,请求用铜铁铸造天枢,铭纪功德,黜唐颂周。开元初被唐玄宗销毁。
     洛阳博物馆前的天枢为意向性设计,并非原址重建。天枢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轴线端门以南靠近洛河北岸,经过一千多年由于洛河摆动天枢遗址已不复存在。
     河洛文明展是最具代表性的陈列。展出面积5千多平方米。藏品涵盖石器、玉器、陶器、铜器、铁器、瓷器、骨角牙器等诸多门类。从时期上,分为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和五代北宋时期五大部分。陈列以洛阳夏代都城、商代都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为主线,以洛城出土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为本,以历史时间为顺序,串联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史迹、重要历史人物、科技发明等。全面展示洛城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辉煌历史,突出了“河洛文明”作为我国文明象征的特殊历史地位。
     唐三彩馆展出的唐三彩是一种流行于唐代两京地区的多彩低温釉陶器,最早在洛阳邙山的唐墓中发现,因其釉色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而得名。唐三彩是唐代陶工在汉魏单彩低温釉陶的基础上创烧的多彩釉陶新品系,呈现出的是一种瑰丽多姿、光彩夺目的艺术效果,在唐代陶瓷发展中独树一帜。洛阳唐三彩以高岭土为原料,胎质洁白细腻、器类丰富、造型优美、釉色艳丽,代表了中国多彩釉陶的发展高峰。洛城唐三彩主要发现于隋唐洛阳城的四周,时代多属武则天至玄宗的盛唐时期,主要作为陪葬明器使用。这些唐三彩包罗万象,绚丽斑斓,从不同维度再现了唐代东都洛阳地区丰富多彩、欣欣向荣的社会生活图景,体现的是一种昂扬进取、开放多元的盛唐气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洛城负山抱河、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王者之里。历史,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兹建都,赓续1500余载。文道昌盛,物华天宝,地上地下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宝藏。这些珍若拱璧的艺术品,凝聚着古老东方文化语境下的创造性和审美意识,承载着丰富多姿的历史记忆,折射着千年帝都的荣光与辉煌,感受古都洛城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聆听到华夏文明演进的千古足音。
     宫廷文物馆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给洛城博物馆。这批文物原藏故宫慈宁宫大佛堂,多为清代全国各地进贡之品。从种类上看,可分为以宫廷佛教器物为大宗,主要是有各类质地的佛造像及佛龛、法器、供器和礼佛用具等。以及以宫廷生活用具为辅,有宫廷生活家具、装饰用的插屏、挂屏、字画、瓷器等;从质地上看,有金、银、铜、玉、螺钿、琉璃、象牙、陶瓷、漆木等;从工艺技法上看,有佛教人物、道教人物、山水、花鸟、神话传说等。展览分为三世佛和众佛、一代藏传佛教宗师宗喀巴、禅祖达摩和众佛、宫廷家具及家居装饰四个

第345章 出游(博物溢彩)[1/2页]